首页 手机数码内容详情

离离原上草全诗(草全诗)

2022-09-22 744 zadmin
离离原上草全诗(草全诗)

站点名称:离离原上草全诗(草全诗)

所属分类:手机数码

官方网址:

SEO查询: 爱站网 站长工具

进入网站

站点介绍

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相信白居易这首朗朗上口的《草》已经和孟浩然的《春晓》、骆宾王的《咏鹅》、李白的《静夜思》等作品并列,成为无数学子关于诗词启蒙的深刻记忆。

可是很多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,小学课本中的这首唐诗并非白居易创作的原版,而是在原版基础上“腰斩”过的“删减版”。同时,这首诗的原名也并非简单一个“草”字,而是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

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其实是一首应试之作。白居易写下这首诗的时候,年仅十六岁。根据唐朝的科举考试规定,但凡限定题材的诗题,前面都要带上“赋得”二字,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命题作文。同时,考试还要求全诗在指定题材下,立意清晰,起承转合分明,对仗工整,文字空灵。

科举考试如此多的条条框框,直接导致了唐诗中的“赋得体”难出佳作。但是白居易的这首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却在严谨的结构之下,构思精妙,意境天成,别有一番韵味。这首诗因此也成为了他“出道”的成名作。

据说白居易第一次去长安拜见名士顾况的时候,对方没有太把这个后生放在眼里,只是劝他:长安米贵,房价又高,想在这里混下去,难呐。但是,当他读了白居易的这首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之后,他竟对这个后生刮目相看,赞不绝口。

毫无疑问,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是一首古人、今人一致认可的佳作。对于这首诗的前四句,几乎无人不知,但是读过全诗的人才会发现,作为一首送别诗,其实后面的四句才是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的真正内核。

那么,语文教材为什么只保留了作为铺陈之用的前四句呢?难道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背诵吗?但是背后的原因其实没有那么简单。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完整版:
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
在我们所熟悉的前四句诗中,白居易着重描写了古原上绿草丰茂的景致,进而用“枯”、“荣”展示了野草岁岁循环,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,体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。在全诗的五、六两句中,白居易又用“侵”、“接”等具有画面感的动词进一步衬托出一派绿野蔓延的景致。

但是与此同时,诗人的感情已经悄然发生了转折。这里需要注意,野草侵的是“荒城”,接的是“古道”,这两个地点的引入无疑让诗句蒙上了一层荒凉之感。因此,在全诗的最后两句,诗人的情感经过一系列铺陈、酝酿,一下子迸发了。白居易最后用萋萋芳草,尽显他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。

经过这样的分析,我们发现课本中学习的前四句其实只是全诗的铺垫部分,后面四句才是这首诗的“灵魂”。那么课本这样改动的用意是什么呢?其实主要有三点原因。

首先,不是所有的唐诗都能拦腰“斩断”,而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之所以能做这样的改动,是因为它在删改过后,依然具备一首好诗的各要素。《草》虽然删除了原诗的后半段,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结构对仗和起承转合上的完整、合理性。

同时,这首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一首双重立意的诗,全诗的后半段写的是离情别绪,但是如果单独去看前半段,这首诗又可以看作一首揭示生命规律的哲理诗,较“离别”的主题而言,立意更为高远。

其次,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在经过删改后,入选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。原诗的基调哀婉、惆怅,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深入理解。而经过删减的版本《草》,赞扬了野草坚韧的品格,以及生生不息的生长规律,正向、积极,具有更重要的引导意义。

其三,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的后半部分,出现了如“翠”、“萋”等较为复杂的生词,在书写和理解层面上,都给低龄段学生制造了较高的门槛,同时也加强了背诵的难度和负担。事实上,在小学的初阶段,古诗词教学主要以引导兴趣和启蒙为目的,不宜太过复杂。

基于以上几个原因,笔者认为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一诗在服务教学上所做的改动还是相对成功的,大家怎么看?

END.

在阅读中见自己,见天地,见众生。更多名人轶事,文学解读,欢迎关注我的账号@晓读夜话,记得点赞哦~